一、黑臭水體概述
依據地表水水域環境功能和保護目標,按功能高低依次劃分為五類:
I類,主要適用于源頭水、國家自然保護區;
II類。主要適用于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級保護區、珍稀水生生物棲息地、魚蝦類產卵場、仔稚幼魚的索餌場等;
III類,主要適用于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級保護區、魚蝦類越冬場、洄游通道、水產養殖區等漁業水域及游泳區;
IV類,主要適用于一般工業用水區及人體非直接接觸的娛樂用水區;
V類,主要適用于農業用水區及一般景觀要求水域。
各類水質中物理參數和化學參數有要求,參見《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
劣V類:無用臟水 黑臭水體:劣V類深度版
黑臭原因
二:黑臭水體修復技術——微生物活化技術
該工藝的特點是:
在黑臭水體河道旁設置生活垃圾(以廚余垃圾為主)處理站,使用生物法處理垃圾滲濾液,并從滲濾液中提取微生物菌劑,馴化有益于黑臭水體污染物去除的優勢菌種,投入水體中用于水體凈化,既處理了生活垃圾,又處理了黑臭水體。目前,我公司已開發HZMAR系列菌劑 ,可應用于相關領域。
所開發的微生物菌劑還可投放至底泥中,并有效降解底泥中的有機物,同時減少底泥中氮磷向水體中的釋放,使底泥的體積和重量逐步減少,達到生物清淤的效果,避免了人工或機械清淤工程量大,環境二次污染嚴重的不足。
技術理念:
微生物系統是水體生態系統的核心和樞紐,是水體具備自凈能力的關鍵因素;微生物系統是生態系統構建的基礎,是最前端的分解者和生產者。
微生物的新陳代謝是水生動、植物與水中營養物質(污染物)之間的紐帶;完善的微生物系統可把水中營養物質(污染物)向水生動、植物轉移,通過構建和延長系統食物鏈,可以實現有效的物質循環與能量流動。
大量污染物排放,污染負荷激增,正常的物質、能量循環通路阻斷; 物質、能量平衡被打破;水體自凈能力消弱甚至消失,生態系統破壞。
技術原理:
水體微生物活化系統最大特點是改變了傳統水體凈化采用的旁通水處理工藝,馴化有益于污染物去除的優勢菌種,打破水體中原有微生物的平衡狀態;并使之不斷大量繁殖,用水體本身代替傳統的有限生物反應器,大大釋放了微生物生長空間;
充分發揮微生物大量繁殖過程中對水體中污染物質強大的分解能力,提高微生物的有效生物量和功能性,重組、完善和優化水體微生物生態系統,促使水體生態系統恢復自凈能力,達到水體生態修復目的。
工藝路線:
技術特點和優勢:
01 強化脫氮效果
系統內載體負載的生物活化劑可以有效活化特異性微生物,特別是硝化反硝化細菌活性顯著提高,對于總氮的去除具有顯著優越性。
02 激活有益菌種
系統內載體負載生物活性劑,可以調控細胞的生長發育,實現刺激細胞的快速生長,并進一步通過調整微生物之間互生、共生及拮抗關系使有益細菌逐步成為優勢菌群,產生優勢主導現象,從而重組、完善和優化了微生物的生態系統,增強了系統的生物活性,提高了微生物的有效生物量和功能性。
高通量測序結果顯示,從門綱屬三個水平上與傳統的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結構相比,其微生物種群群落結構和優勢菌種均發生了顯著變化;宏蛋白基因及宏轉錄分析,優勢菌種的參與氮循環的功能基因表達水平顯著增高。
03 實現生物清淤
我司制備的微生物系列菌劑可有效降解底泥中的有機物,同時減少底泥中氮磷向水體中的釋放,使底泥的體積和重量逐步減少,達到生物清淤的效果,避免了人工或機械清淤工程量大,環境二次污染嚴重的不足。
04 適用極端環境
適用范圍廣,在 pH范圍4.5到10.5,水溫不超過40℃,高鹽度的水體環境中均可應用。凡有生物的各種環境,乃至其他生物無法生存的極端環境中,都有微生物的存在,就可修復不同類型的水體污染,實現水環境的綜合治理。